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

再談品飲術語(1):真實之道的深夜診療室




-----前言-----

逛書店的時候發現,放在暢銷排行榜的書通常是「財經(財務管理心靈成長命運規劃局等)」和「保健(恐怖家庭醫學邁向樂活人生第一次放毒就上手by蜀中唐門等)」這兩大類。


市場反映需求,可以據此推論:
「台灣人一則欲富,二則怕死」

需求表示缺乏,因此得知結論:
「台灣人既貧且病」……


在葡萄酒書中也有類似的狀況,除了少數著名專業作家或是翻譯作品外,台灣的葡萄酒專書不外乎「教你怎麼買」,或是「教你怎麼喝」這兩大宗。

承上,市場反映需求,需求表示缺乏,同樣可以據此推論:「許多台灣飲者既不懂怎麼買,也不知道怎麼喝」……


"第一次品酒就上手"、"第一次釀酒就上手"
都真有其書(還寫得不錯)
不過好像沒人想看「第二次XX才上手」...



-----政治不正確本文開始線-----



本文的內容若引起爭議,筆者的回應是:
「我已經說了對不起啦!」By <Crank 2>


在上一次的主題中,我們簡單說明了「為什麼需要風味語彙」和「風味語彙的實用意義」,算是從正面切題。這次,我們將從反面下手,與各位聊聊「風味語彙的誤用與濫用」

本文非常武斷(而且當然沒打算負責任)的將常見的症狀分成下列幾種,首先登場的是:



甲類患者


病名:偽好鼻師症候群
病徵:如數家珍,倒背如流
病因:專業資料閱讀(或是抄襲)過度
病例:各種酒商酒款資料、"某些"品酒活動參與者
(通常遇到就會知道)

這類患者的主要症狀是「語不專精死不休」,白話來說就是「經常用(在場)沒人了解的事物說明酒中的氣味」

最經典的例子應該是「黑醋栗葉芽」,當您眼見一人拿起一杯白蘇維翁,拿起來搖搖聞聞一陣,沉思良久,緩緩說出「這杯酒帶有黑醋栗葉芽氣息」時,該人患有此疾的機率高達八成

何也?筆者只確定一件事,台灣黑醋栗的分佈範圍,肯定比使用這個詞彙的飲者居住範圍要小的多……


在2007年由林裕森撰寫的<開瓶>一書出版後
(內有一節談到黑醋栗葉芽與白蘇維翁的相似)
這個形容詞在華語圈便炸開了花...

除了黑醋栗葉芽這個「冷門中最熱門」的例子之外,諸如此類的狀況還非常多:

喝到夏布利(Chablis)時可以丟出打火石礦石鵝卵石腎結石味

喝到波美侯(Pomerol)就丟出「紫羅蘭和佛手柑」,順便來個一句「此年份的葡萄成熟狀況不佳(當然是看年份表說的),因此也帶有一些青椒般的生青草味」。

各位不妨試想,若是在品酒會、品酒教室、乃至於私人的品飲活動中,如果遇到像甲類患者這種食品科學大師,誰能不倒退三步雙膝著地「臣誠惶誠恐死罪死罪」的加以膜拜呢?

這種病症的麻煩之處,在於這類症狀隱藏於「一般的品飲流程中」,乍看之下並不起眼。除非重症,否則很難從一、兩次的相處經驗中判斷是否為患者。假設讀者諸君自覺有類似症狀,治療之道也非常簡單:



「使用你了解、熟悉,不以炫技為目的的詞彙」


拿風味詞彙幫助尋找香氣特性當然是好事,甚至應該以此為基礎經常練習。但是不應該違背「自己切身的感受」,何況拾人牙慧、照本宣科,則更不可取。

左:「我聞到了木質氣息」
右:「那當然,木塞屑掉在裡面了」



乙類患者


病名:少年維特症候群
病徵:臨表涕泣、不知所云
病因:漫畫。你知道,就是漫畫。
病例:神崎雫、遠峰一青等人為帶原者
感染者不計其數

乙類患者的主要症狀是「會以與風味完全無關的方式形容葡萄酒」,奇怪的是,絕大多數的患者只會在形容葡萄酒這類"上流食物"時發病,吃滷肉飯、炸雞排、臭豆腐等庶民食物時就完全免疫。

要舉例就太容易了,諸如「上帝的背影(或是左手右手腳趾甲等)」、「出浴的埃及豔后」、「孩提時代鄉村的空氣」、「神秘的東方香料市場」等這類按語通通算數。

相較於甲類患者來說,這類患者尚稱其情可嘉。因為他確實努力的想表達「自己心中的真正感受」,只是使用的詞彙過於意識流,除了他自己之外沒人聽得懂,導致缺少精確性與溝通效果。

要辨別乙類患者就簡單得多了:「凡是其他飲者沒辦法評論或共鳴的評語」,通通可以算在裡面。自覺有這種症狀的朋友也不用擔心,治療方式也很容易:


「學著透過品飲語彙表達具體風味後,再說明心得」
至於去哪學習品飲語彙?請洽甲類患者



丙類患者

病名:老僧入定症候群
病徵:不立文字、直指本心
病因:90年後風起雲湧的反智識主義
病例:…………(丙類不立文字)


這類「自絕於黨和人民」的病患由於根本不涉及「品飲行為」,其實不太適合在本篇談。但是這類患者人數眾多,算是葡萄酒飲者的大宗主流,要說是台灣葡萄酒飲者的B型肝炎也不過分。在此就姑且為其立個「外傳」吧。

此類患者主要的症狀是看破紅塵,通常好發於兩種極端飲者身上:

其一為閱酒無數的老江湖,各種酒款風格早已了然於心,多言無益。這類飲者,我們稱其「反璞歸真」

其二為誤入酒林小白兔(當然,也有可能是老白兔),「飲酒本為消遣作樂,穿腸兄竟然能寫出幾百萬字,小弟真是佩服佩服」。此類飲者,我們稱其「及時行樂」



丙類症狀就像B型肝炎一樣,只要不傳染給別人(在討論中突然潑冷水)就沒有什麼問題。



與其說這是"症狀",不如說是"境界"或是"生活態度"




-----超政治正確結論分隔線-----


上述甲、乙患者可說是「知識論」和「經驗論」光譜的兩個極端,任何品飲活動都或多或少會出現上面的狀況。每個讀者看著看著大概都能對號入座一兩樣,筆者認為大可不必如此。判斷的基礎應是「你是否忠於自己的感官」

如果你曾去法國葡萄園旅遊,回國後在某支酒的香氣中感覺到葡萄花香,大膽說出來有何不可!?反過來說,若有支酒讓你怎麼聞都覺得是襪子三天沒洗的味道,當然也能說出來讓大夥聞香一下(雖然其他人可能很不樂意)。

如同道德問題一樣,「病態與否」通常取決於飲者的個人動機



「行為的道德價值,全賴決定行為的意志原則」

--Immanuel Kant


本文藉三種常見的飲者,說明了「品飲術語的誤用與濫用(甚至是不用)」後,我們將在下篇文章中談談「品飲敘述的三種面向」,說明一個較為適當、準確,並且客觀的敘述應該包括那些要素。




延伸閱讀:

其他酒類短篇
1980初版、2010中文版:Emile Peynaud、Jacques Blouin,王鵬譯-葡萄酒的風味。

沒有留言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