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

再談品飲術語(2):品飲記錄的理想要素


上次筆者分享了三種較為特殊的品飲習性,要特別強調的是:每個消費者都有權力決定自己要怎麼使用自己購買的產品。說的極端點,就算是故意買一支1945年的五大酒莊回家打破,都不能說他「有錯」,更何況只是不同的品飲習慣。


前文以「患者」稱之,除了筆者本身的惡趣味外,最大的原因其實是:「過於特殊的品飲習慣一則有礙於培養個人的鑑賞品味(甲類患者);二則有礙與他人溝通(乙類、丙類患者)」。因此,在談完有時令人困擾的三類患者後,本文將會說明「品飲心得應該包括的三樣神器(?)」。


任何事的「重要三要素」都可以稱作三神器
陳浩南的三神器是「夠狠、義氣、兄弟多」
Windows的三神器則是「Ctrl、Alt、Del」(默)...



一:酒質描述

酒質描述通常會佔品飲心得的最大篇幅,其目的在於「使他人對於酒質有一目瞭然的客觀印象」。看到沒?關鍵字在於「客觀」,情緒性或評價性文字就不太適合出現在酒質描述中。


舉例來說:「帶有明顯的酸度」就比「酸度尖銳刺激,難以下嚥」來得客觀(後者作出了喜好評價)。或是「帶有熟李子般的水果香氣」也會比「味道像是印度阿薩姆地區的醃李子酒」更客觀(後者涉及少數個人經驗)。


品酒術語中的「狐騷味(Foxy)」
正是意義眾說紛紜、莫衷一是的代表

接下來,筆者將會從「風味
」、「視覺」與「口感」三個部分說明「酒質描述」所包括的內容。


A、風味

在這幾篇文章中,我們不斷討論「有哪些形容風味的方式」,相信各位一定看得眼花撩亂,深感要客觀形容一支酒的味道好像很複雜。


沒錯!如果按照標準作業流程、使用規定語彙形容氣味,那確實是不大容易。所幸吾等飲者大部分的時候都是自娛自樂,或是與三五好友共飲,實在不須如此狷介。


若是競賽、雜誌選拔之類的正式場合
當然務求品飲條件和心得的客觀整齊
否則,能讓自己看懂的品飲心得才是最好的


筆者認為比較合理的酒質描述,應該多加利用「已有共識的個人經驗」


舉個葡萄酒以外的例子,艾雷島威士忌的品飲心得中經常出現「泥煤」一詞,對於威士忌入門者來說,何謂「泥煤味」經常會是個大問題。倘若我們改變說明方式,以「碘酒」或是「木炭」來形容,就能夠很快地引起共鳴。

葡萄酒亦然,除了常見的「莓果」、「花草」、「香料」這種標準語彙外,筆者也曾經聽過「健素糖(說明氣泡酒中的酵母味)」、「去光水(新桶味)」、甚至是「芭比娃娃的頭髮味(筆者沒有玩過芭比娃娃…)」,考慮與會者的年齡、身分,選擇可能會有的共同經驗作為語彙來源,通常是個比較好的辦法




年輕一代可能沒吃過也沒看過

這是台糖早期生產的健康食品,最近已全面下架

因為13年來,裡面添加的酵母全都是飼料用酵母...



B、視覺


所謂「 風味詞彙」經常以嗅覺為主,但在一篇理想的品飲心得中,還要包括「視覺」與「味覺」的描述。


視覺部分很簡單,不用去管專門書籍上的「寶石紅」、「石榴紅」「胭脂紅」甚至是「鷓鴣之眼紅」…對於一般飲者來說,酒色的描述應該以「實用價值」為目標



「鷓鴣之眼(Occhio di Pernice)」理論上是形容酒色
但是顯然在義大利語中也被當作「雞眼」用...
筆者不懂意文,是怎麼知道的呢?
原因是google圖片...(噁)


舉例來說,大部分的白酒酒色,通常只是「深黃」或「淺黃」的差別。看起來越黃的白酒會有兩種情況:第一是口感較濃郁,或乾脆就是甜酒;第二則是可能經過較長時間的橡木桶陳年。因此我們在書寫品飲紀錄時,就可以「明顯的黃色」這句簡單的形容詞,搭配其他對於風味的描述,幫助自己在事後回想「那種黃是多黃?」




各位不妨想想看,要怎麼形容這三種白酒顏色呢?

(法國藍帶-葡萄酒精華,頁69,以下同)


紅酒也可以分成兩個主要的觀察重點:一、紫紅色還是亮紅色?也就是看起來像葡萄汁還是蔓越莓汁的意思!紫紅色的紅酒通常酒體厚重,澀度高,甜度也高。亮紅色的紅酒通常酒體輕巧,酸度高、澀度較低。


除了釀造方式外,品種對於酒色影響甚鉅
例如那精美的黑酒-馬爾貝克(Malbec)

第二個重點,則是酒緣有沒有橘紅或磚紅的色澤。酒的瓶陳時間越長,酒緣越容易出現這類橘紅色澤。


桶陳時間越長或瓶陳時間越長
會降低紅酒的彩度,變成泛橘色澤


C.口感

接下來談將酒送入口中的「味覺」與「觸覺」,這也有點麻煩。很多人會陷入每一支酒都說「有一點酸、有一點澀、沒甚麼甜味,好喝」這種說不出個所以然的狀態。


相信許多人經常在品飲記錄中看到,以「天鵝絨般」這類觸感詞彙來形容澀度,筆者認為無可無不可,如果使用者確實知道自己在說什麼,以此形容當然無妨,只是對於這類詞彙不熟悉的其他飲者而言,恐怕說了也是白說。



五感是最難形容的東西
一杯叫作黑絲絨的調酒會是什麼口感呢?
大家可以自己拿黑啤酒套香檳試試看

筆者更建議以「甜度」、「酸度」、「澀度」的協調與平衡來說明酒的口感,由於每一支葡萄酒中幾乎都會有這三個要素,只是呈現的比重各有不同。因此除了使用「很酸」或「很澀」這種直觀的行文,也可以改採「甜度不高以致酸度明顯」、「和一般的蘇維翁比起來,澀度不太明顯」這種「相對性的文字」進行說明。

如此一來雖然會有主觀認知影響精確性的問題,但是在多年以後重看自己寫的心得時,比較能夠回憶起自己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寫。


二:整體評價、個人喜好

所謂的「整體評價」就是指:飲者在品嘗酒款風格後,對此酒作出的「客觀結論」。舉凡性價比(C/P值)、適合的用途、品飲時機、甚至分數等全部都在這個範圍中,這也往往是初學者在參考別人的品飲心得時最愛看的部分。


評分也是整體評價的一環...
算了我們跳下一張圖吧?


除了客觀的整體評價外,也可用主觀的「個人喜好」對某支酒作出結論,但其目的不只是為了讓人暢所欲言,更重要的是提供讀者了解品飲者個人喜好的機會

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,飲者在參考他人的品飲記錄時,敢於表達自身喜好的品飲記錄,能夠便利其他讀者看出記錄者是否在不知不覺間,因其喜好影響酒質評價。



三、結論

雖然洋洋灑灑的說了那麼多,但是一篇理想的品飲記錄可不需要嘮嘮叨叨!讓我們舉個例:


富有色澤(色);成熟果味,覆盆子(香);頗富酒感(味),尾韻堅實(觸)宜人(整體評價)

僅僅二十五個字就包含了色、香、味、觸覺的整體描述。

由此可知,一篇良好的品飲記錄絕非飲者耍弄小聰明,背誦各式香氣詞彙的競技場。能將自己的感受確實的表現出來,言簡意賅,人人都懂,才是優秀的心得分享者。



設計學中有所謂的KISS定律
「保持簡單,呆子都懂」,也就是本文的主旨
不過筆者的篇幅與此宗旨完全背道而馳阿...

延伸閱讀:
其他酒類短篇

沒有留言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