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M型葡萄酒


前言:不務正業的作者

長期關注本網誌的客人們應該都有察覺,
最近酒類文章更新的速度和淡江大橋差不多,
僅略快於中國大陸的司法改革。

原因很簡單:(當然是因為怪談短又好寫的關係)

對於葡萄酒,
筆者想說的話已經差不多說完了。

回顧過往,陸陸續續分享了幾十篇文章,
長篇專題、也有短篇論文
釀造品飲、從品種介紹酒瓶形狀
還有擬人化的葡萄酒短文、或是半惡搞的經典仿作
連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扛出來了!
回頭來看,花樣還真的不少。

"猜想"一般消費者應該會感興趣的事情,
筆者大概都談了一輪。

但是從結果論(Google分析的意味)
顯然只有極少數的葡萄酒阿宅花時間把文章給讀完,
絕大多數的閱讀者大概並沒有得到什麼啟發。


簡單來說就是沒啥成就感(茶)...

我深可理解,
這裡的作者不是達人大師、
沒有賣場推薦超值酒款、
沒有"五件事情讓你的葡萄酒更好喝"、
沒有浪漫的酒鄉之旅、
沒有華麗的餐酒搭配。

對初學者來說太深了看不懂;
對老手來說太淺了不想看。


問題是,中間那群人
-也就是像我這樣的讀者-在哪呢?


是為序。



一、葡萄酒的 M 型

十餘年來,台灣出了許多達人行家,
一字排開每個都"長期推廣葡萄酒品飲"
事實上也沒錯,台灣每年都有許多出版物、品酒會,
起碼到目前為止,台灣仍是華人葡萄酒教育的重鎮。
「你怎麼沒提到大陸呢?」「不要打擊群眾積極性嘛!


原文是「農業學大寨、工業學大慶,全國人民學人民解放軍」...


這些能人異士,
也成功讓許多飲者慢慢茁壯,
成為新的玩家或行家。


一部分原本在M型左邊的人力爭上游往右跑,
成為新一代雅痞,過著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的生活。

另一部分的人留在左邊,
葡萄酒套冰塊和蘋果西打"踩罐"喝,


難道這些留在左端的人,真的就對葡萄酒毫無興趣?


筆者認為不然(或者說"希望不然")
肯定還有一部分人願意了解更多,
只是不知何時形成的過高門檻令其望之卻步。

長期缺少「敲門磚」、快速攀升的難度曲線,
使得台灣的葡萄酒界呈現了明顯的M型化,
呈現在知識、經驗、與消費三個方面。


二、知識上的M型

左端居民的心聲可以一句話來說明:


「喝葡萄酒還要看書實在他X的太誇張了。」


左端居民有瞭解葡萄酒的意願,
但是沒有看書查資料的動力。
憑良心講,書海浩瀚,
文字學習恐怕也是收效最慢、報酬率最低的作法。

反之,左岸中求知若渴又正合八字的一小撮人,
一本接一本,一篇接一篇;
中文的看完還不夠,連洋文都抓來一塊看,
越看越懂、越懂越看,一路往右岸擺渡而去。

久而久之,雙方的知識程度越差越大,
要不就乾脆留在左岸當釘子戶,
要不就前進右岸成為葡萄酒玩家。
夾在中間的人幾乎不存在,
形成了「知識上的M型」,
產生少數與多數的鴻溝。

知識不對等,當然就很難共同品飲。

長此以往,
右岸和右岸一起喝,越喝越挑剔;
左岸和左岸一起喝,越喝越開心。

右岸拉不了、也沒有動機拉左岸,
左岸住得挺好,也懶得被右岸"引渡"。
分眾之勢遂難以調和。


三.品味上、經驗上的M型


「沒有知識又怎樣?喝酒不是開心就好嗎!」

你會說。


其實也沒錯,我們天天上網,
也沒人要我們學寫程式碼。

到底為何喝酒也需要懂酒?
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。


不妨說個故事好了:


筆者有個任職中油的朋友,
某日碰巧看到他的電腦桌面,
是一堆集束管線指向某處。


我隨口說道「這桌面還真特別」,
那人回答什麼,你可以猜猜看......





是啊,很美吧!





理解帶動熱情,熱情也帶動理解,
完全沒有任何背景知識的狀況下,
很難真正認識一事物的價值,
發掘其中純粹的美好。

一個毫無葡萄酒知識的人,
頂多只能累積破碎的感官經驗,
始終停留在"Drinking",而非"Tasting"。
就算喝到五大酒莊,
也就只是喝了酒精濃度13.5%的飲料而已。

回到主題。

在知識上產生M型後,
右岸人士或是結社、或是爬文,
累積了許多鑑賞的技巧與經驗,
左一句「覆盆莓果醬香」、
右一句「黑醋栗葉芽」,目不暇給,眼花撩亂。

越喝越專,光是勃艮地一級、特級園還不夠。
還要講究釀造的年份、釀造者的功力,
或是釀造的那年五月十七號是不是突然颳起一陣大風,
破壞了田裡向陽那面的大部分葡萄,
不過所幸背陽坡不受影響,
用來裝瓶批號4500以後出廠的酒款,
這類瑣碎到幾近可笑的"專業"。

而左端飲者數十年來飲盡無數美酒,
但除了不酸不澀不苦之外也就說不出其他標準。


諸君曾經遇過這樣的情形嗎?

某人一口吞下數萬元的威士忌,
豪氣萬千的發表感想:

「順!」


這樣的消費者就算來上一百個,
對真正意義上的酒類推廣也談不上任何幫助。


「當營業額出聲時,專業就靜音了。」


四.、消費上的M型


當一切的分化形成後,
最後一步就是消費上的M型。

當一個人完全不了解葡萄酒時,
你如何說服他花成千上萬元買一支酒呢?


一個葡萄酒玩家願意買3萬塊的一級酒莊,
一個老酒收藏家願意買3萬塊的舊版陳高,
一個茶葉愛好者願意買3萬塊的頂級普洱。
這三種人的消費力可能類似,但消費傾向完全不同。
這與荷包無關,而和價值觀有關。


一支1978年的勃艮地特級園,開價3000,
如果不是假酒,你可能會說「好便宜」。

一支2012年的法國餐酒,開價100,
你可能會罵「連稅金都不夠付我可不敢買」。

消費欲望建立在消費者的知識與經驗上,
沒有這兩個前提,就無法促成最後的消費行為。


結論:不能充饑的大餅


知識的M型造成消費的M型,
因此在極端狀況下,
整個市場只會有兩種導向:

針對左岸用戶的產品,主打:
順,好喝,便宜,還可以 泡˙洋˙蔥
(別小看最後一點,記得之前的琴酒葡萄乾治風濕傳說海銷多少瓶英人嗎?)

針對右岸用戶的產品就千奇百怪了:
有parker滿分酒、漫畫酒、自然動力葡萄酒、
亨利佳葉的第二個姪子釀的酒、
號稱葡萄牙的 Émile Peynaud 得意之作等等,
族繁不及備載。

商品夠多了,但是客人來來去去就是那群行家達人,
(記得我們說過右岸人數必然少於左岸嗎?)
精挑細選皇帝揀妃似的前來惠顧,
酒商還得歡天喜地的叩謝臨幸。

粥多僧少,一隻羊就是一層皮,
就算是死忠689,頂多也就讓你剝兩次。
滿坑滿谷的"頂級酒款"是要賣給誰?


因此,左端產品銷售快,但是沒利潤;
右端產品銷售慢,為了加速周轉就得各憑本事,
到頭來還是得大辦活動、降價求售,草草下檔。

一間酒商不玩了,另一間酒商又起來,
每個都是一副「雖千萬人吾往矣」的熱血樣,
然後就沒多久就「俱往矣」了。



「那到底跟我有什麼關係?」

喜愛葡萄酒的你這麼問。



等到市面上只剩250元一瓶,
順口好喝又帶點甜味的紅酒;
或是3500元一瓶,勃艮地獨立小農裝瓶,
連google都查不到資料的這兩種酒時:




我們再來討論這跟你有什麼關係。




有名的「那時已經沒有人能替我說話了」碑。


餘論:向左走,向右走。

有興趣看到這裡,還沒關視窗的人,

如果你是不得其門而入的左岸居民
不妨說說看,如何幫你走向右邊?

問得更精確一點:

我能為你寫些什麼?

歡迎留下你的意見。

如果你是中間選民飲者
花點力氣帶上左岸有興趣的友人一道走吧。

越多人住在右岸,
台灣的品飲風氣才能真正打開,
才會有更多業者投入、更多酒款可以選擇。


最後,如果你是右岸居民
你應該看不到這行字。
("內容過於膚淺故早已跳出"的意味)




延伸閱讀:

其他短篇酒類專論

精彩(?)大長篇



警語:飲酒過量,有害健康,欽此。


沒有留言 :